近日,一则喜讯引发荆州区教育界广泛关注——荆州实验小学获评“全国文明校园”。这一荣誉标志着荆州区在全国文明校园建设征程上实现了零的突破。近年来,荆州区教育系统紧扣文明校园“六好”标准,统筹推进思想道德建设、领导班子建设、活动阵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与校园环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累计创成各级文明校园27所,涌现湖北省新时代好少年人选4名、“名师工作室”主持人36名,在荆楚大地上绘就了文明育人的绚丽画卷。
思想道德浸润心田 点亮成长灯塔
“同学们,让我们将雷锋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从帮助身边的人做起!”在荆州区东方红中学的主题班会上,班主任老师发出倡议。荆州区教育系统将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文明校园创建的核心,着力让文明的种子根植于孩子心中。其中,“三进”工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关键抓手。
全区30所中小学的三、五、八年级学生,每周均有一节必修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读本课。同时,教师们创新教学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有机融入各学科教学:语文课上诵读《满江红》,激发爱国情怀;数学解题的严谨过程,蕴含诚信与规则意识。校园内,24字标语醒目如“星辰”,班级文化墙则成为无声的“熏陶阵地”。
实践活动同样丰富。楚都学校组织学生赴烈士陵园祭扫,聆听老战士讲述革命故事;四机学校开展“智造未来——行走的思政课”,带领学生走进四机赛瓦公司。通过实地参观、专家讲解和互动体验,学生们近距离、沉浸式感受大国智造的强大力量与独特魅力,厚植家国情怀。
全区每年开展各类德育主题活动超过200场,覆盖学生10万余人次。这些活动持续引导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滋养了他们的心灵。
领导班子凝心聚力 领航教育发展
在荆州市东方红中学的校长办公会上,领导班子正围绕校园文化建设方案展开研讨。“我们要结合学校历史,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校长的提议获得一致认同。
荆州区教育系统高度重视领导班子建设,通过定期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专题研讨班等方式,提升班子成员的政治素养与管理能力。各校领导班子坚持深入教学一线,推门听课、与师生谈心,及时了解学校发展中的痛点难点。
在优秀班子的引领下,荆州区教育系统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目前,全区共有省级文明校园6所、市级文明校园8所、区级文明校园13所。其中,荆州市荆州实验小学获评第三届全国文明校园。该校以“上善若水”为核心理念,形成“一校五区”格局,并与弥市小学(“一校四区”)结成共建教联体。两校九区之间,文明创建经验得以辐射共享,有力带动了全区校园文明水平的整体跃升。
活动阵地百花齐放 绽放文明光彩
学生的笑脸,是校园最美的风景,更是文明育人的生动注脚。2024年,区教育局创新推出的“1+N+X”心理援助模式,“心灵守护天使”专家团走进30所学校,成功为98名孩子驱散了心头的“小乌云”,将温暖播撒在校园的各个角落。
初中生小林(化名)正是心理援助的受益者之一。他回忆道:“那阵子心里像堵了块大石头,学习也提不起劲。班主任发现了我的状态,悄悄联系了学校的心理老师。在心理咨询空间里,专家阿姨和学校老师没有批评我,而是耐心倾听,慢慢帮我理清思路。现在感觉石头搬走了!”走出阴霾的小林,也积极报名参加了学校的“敬老服务队”社团活动。“帮李奶奶打扫卫生时,看到她舒心的笑容,我也感到由衷的快乐!原来,帮助他人真的能点亮自己。”
今年学雷锋月,一声“追‘锋’而行,‘青’暖荆楚”的号召响彻校园,全区万余名学子热情响应,化身“小雷锋”活跃在更广阔的育人阵地。
在校园文化墙、宣传橱窗的图文展示中,在广播站、电视台的深情讲述里,学子们的“锋”采被一一记录与传扬。交通路口,“红领巾劝导员”们举着文明劝导旗,神情专注,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敬老院内,“贴心小棉袄”们陪老人话家常、献上精心排练的节目,暖意融融的情谊在互动中流淌。这些生动实践,正是充分利用教室走廊外的广阔天地,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启迪智慧的鲜活体现。
教师队伍匠心育人 铸就教育之魂
夜幕降临,荆州市实验中学办公楼依然灯火通明。青年教师小王手捧市级教学论文获奖证书,眼眶湿润:“张老师,谢谢您!这份荣誉是您逐字逐句批改教学设计、手把手指导的结果!”张老师笑着翻开那本写满密密麻麻教学反思的备课本。窗外的月光洒落,勾勒出两代教育人倾心传帮带、师德共传承的动人剪影。这温馨的一幕,正是荆州区“青蓝工程”以老带新、薪火相传的生动写照。
在荆州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蓝图中,锻造一支德艺双馨、梯次合理的教师队伍,始终是文明校园建设的核心支撑。全区认真落实师德建设要求,扎实开展师德教育,严格师德管理,着力提升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水平。
为不断更新教师教育观念和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区教科院定期组织师资培训,系统规划教师专业成长路径。2025年上半年,组织教科研队伍深入学校开展教学视导32次;坚持开展义务教育学段“月主题教研”活动,全区累计开展活动74次,参与教师达2200余名。同时,高度重视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积极搭建平台促进名师成长。精心遴选36名区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制发《荆州区名师工作室工作方案及考核评价细则》,并组织区内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和教研员开展专题研讨。江陵中学创新成立“文曲江中”名师工作室学科联盟,并承办荆州古城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建设与发展研讨会。
如今,在良好的政策、工作与成长环境滋养下,荆州区的教师队伍已形成结构合理、活力充沛的梯次发展格局。这里有数十年如一日在三尺讲台默默耕耘的坚守者,也有勇于探索智慧课堂的教改先锋。他们或用诗意的语言点燃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或在实验室带领学生叩响科学的大门,以粉笔书写教育华章,用匠心铸就文明校园的精神基石。
校园文化底蕴深厚 涵养精神家园
漫步纪南镇文化旅游区实验学校,典雅的校园环境与教学楼走廊里展示的学生书画作品相映成趣,无声地传递着校园文化气息。在荆州区这片底蕴深厚的文化沃土上,各学校积极建设优异校风、教风、学风,深耕地域文化宝藏,以校史为根、以特色为翼,精心运用丰富的校园文化符号,构建起激励学生爱学校、爱学习、共建文明的精神家园。
马山中学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山民歌引入校园,生动展现美育与德育要求。课堂上,非遗传承人悉心教授《喇叭调》,那婉转的旋律流淌着江汉平原千年农耕智慧;社团活动中,学生们身着传统服饰,在锣鼓声中欢快演绎《蛤蟆调》,再现田间劳作的场景。从童声到青春歌谣,传统文化的浸润悄然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灵,也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
为落实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要求,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2025年“4·23世界读书日”全民阅读活动中,各学校图书馆书香弥漫。学生们围坐分享《三国演义》里的荆州风云,或在“诗词飞花令”中切磋较量,智育与人文素养在阅读中交融。2024年“金凤美育”艺术节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读书活动更是贯彻美育与德育要求的典范:绘画展区,构思精巧的手抄报、素描、书法作品活灵活现,激发艺术兴趣,营造浓郁美育氛围;文艺汇演环节,歌唱、舞蹈、课本剧、歌谣等表演形式,充分展现了青春的活力与对经典的礼赞,带来视听盛宴。
这些独具匠心、融合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为学生搭建了展示才华、锻炼能力的广阔平台,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他们的精神品格。当孩子们在书法中感悟宁静致远,在民歌里聆听历史回响,在文化活动中学会合作与创新,校园便超越了物理空间,成为涵养优良校风、培育时代新人的沃土。如今,荆州区的校园文化特色,正如同一张张闪亮的文化名片,向世人展示着新时代教育立德树人、文化育人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
校园环境焕然一新 营造育人沃土
文明校园创评,犹如一把动态标尺,其标准体系既衡量“硬环境”——整洁安全的物理空间,也考量“软实力”与“辐射力”。其中,做好校园环境建设,为师生提供功能完善、安全优美、富有教育意蕴的空间,是文明校园的基石。
近年来,荆州区教育系统以文明校园创建为抓手,大力加强校园环境建设,致力于做好教学设施规划管理使用,确保校园教学、文艺、体育、科技等活动场所布局合理、整洁有序;同时深入开展校园净化绿化美化工作。通过对全区学校实施绿化、美化、亮化改造,设置文明标语牌、文化景观小品,精心打造“一校一品”的校园环境,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错落有致,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和谐统一,美丽校园画卷徐徐展开。
“现在的校园太美了,绿树成荫,还有漂亮的文化墙!”荆州实验小学学生们在焕然一新的环境中发出的由衷赞叹,正是环境建设成效的生动注脚。优美宜人的校园环境,为师生营造了更加舒适、愉悦的学习和工作氛围。
校园环境建设同样离不开对周边环境的整治与良好秩序的维护,以及安全意识的强化。住在荆州小学附近的社区居民李阿姨对此感触颇深:“以前最怕放学时段,校门口那叫一个乱!现在可大不一样了!孩子们排着整齐的路队出来,还有经过培训的高年级同学佩戴标识引导秩序,家长接孩子也自觉多了。看着孩子们这么有规矩,我们路过也安心多了!”这一变化,正是荆州区强化校园治安综合治理、整治校园周边环境、维护良好秩序的缩影。
荆州区通过系统性的校园环境建设,不仅提升了校园的“颜值”与“内涵”,更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师生树立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培育良好风尚,为文明校园筑牢了坚实的环境根基。
从思想道德的培育到校园环境的优化,从领导班子的引领到教师队伍的坚守,荆州区教育系统在文明校园创建的道路上步履坚实。下一步,荆州区将继续以“六好”标准为指引,播撒文明种子,浇灌未来之花,让文明之光照亮每一位学子的成长之路,为荆州这座光荣的文明之城,孕育更加璀璨、充满希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