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创新实验区建设⑧】西城街道:强化“三个坚持” 书写基层治理新答卷

信息来源: 西城街道 | 发布时间: 2024-04-02 20:32

近年来,荆州区西城街道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紧紧围绕荆州区委、区政府“4+6+N”工程,积极筑牢红色堡垒、持续改善民生福祉、创新治理示范引领,着力构建党建引领、街道主导、群众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大格局,强化“三个坚持”,进一步扛起基层治理新担当,书写基层治理新答卷。

坚持发挥党建引领,筑牢基层红色堡垒

西城街道聚焦党建引领作用发挥,针对“队伍建设”“五社联动”“群众自治”等关键环节,打牢民生保障基础,有效回答了基层治理“谁来治”的问题。

选优配强干部队伍。西城街道连续两年将社区干部队伍建设写入党代会提议,助推出台更符合荆州区实际的城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引入“源头活水”;通过择优选拔新进“两委”候选人预备人选,及时调整人岗不适、状态不佳“两委”成员,推动“能上能下”;通过理论学习、业务指导、岗位锻炼等强化跟踪培养和“墩苗”助长,创新开设社区干部“夜校”和社工证专业培训,解决“后顾之忧”。打造了一支“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的社区干部队伍。

做深做实多方联动。西城街道牢牢把握城市更新、古城小样板建设发展机遇,积极争取市区部门的支持和清华大学博士生团队、中南民族大学、长江大学文理学院、中国电信及辖区企业等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举街道2.1万常住人口和1525名党员干部之力,链接政界、商界、学术界等68家单位人力物力财力,凝聚发展共识,群策群力在创建5A景区、打造文化街区、建设美好社区“三区发展”上下功夫,推动党建引领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用好用活居民自治。以党心凝聚民心,西城街道上下协同进一步建强“居民委员会—网格长—居民代表—楼栋长”的组织体系,做到有形覆盖与有效覆盖相统一,立足整治新形势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指导社区根据“三张清单”履职尽责,让社区回归自治本质,切实为基层减负。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改善民生福祉

聚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西城街道针对“群众关爱帮扶”“居民公约履行”“社区网格运行”等重点领域,落实民生保障责任,有效回答了基层治理“怎么治”的问题。

精心服务,尽享“微幸福”。西城街道常态化摸排“六类人群”,落实落细“三保三防”系列举措,建立长效关爱帮扶机制;以党群中心为服务阵地,链接中粮集团、福景正创、荆周物业等资源,发动下沉党员干部和居民志愿者骨干开展扶贫帮困、便民服务、健康知识讲座及心灵慰藉等系列活动,推动多方参与精准帮扶,进一步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精准施策,助推“微循环”。西城街道着眼街道及各社区实际及居民需求,社区居民齐聚一堂共商共议,量身定制“幸福公约”,并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融入社区治理,实现公约修订、合法性审查和备案管理全过程跟踪;同步打通志愿服务与履约践约,使其成为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实现全民“践约而行、依法而治”。

精细管理,激活“微动能”。西城街道通过重塑网格机制,压紧压实网格员职责任务,科学制定网格员管理考核办法,不断延伸“红色触角”,打通“红色脉络”;线上线下共建“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党员接单”“三单一平台”工作机制,让“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成为日常;通过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干部多下沉,矛盾少上交的方式,探索建立小网格撬动大治理、小平台服务大社区、小哨声吹来大联动、小调解化解大矛盾、小保障促进大稳定的“抓小促大”社会治理工作法。

坚持深化共同缔造,创新治理示范引领

西城街道围绕深化落实共同缔造理念,针对打造基层治理创新实验区核心目标,持续创新发展、挖掘特色、补齐短板,提升民生保障质效,解决基层治理“治什么”的问题。

通过街道主导、社区主抓的全方位治理体系,基层治理特色突出、亮点纷呈,取得了打造一个、带动一片的效果。街道本级聚焦辖区丰富人文资源,创办“楚韵课堂”,该课堂以荆楚文化传承为主题,以群众需求为主线,采取“1+N”互动教学方式,通过学、讲、演、唱、传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累计为辖区居民提供文化惠民服务32场次,受益3210人次,为博物馆输送优秀讲解员11名,开展志愿讲解服务50余次,切实将人文优势转化为社会效益。

在西城街道的引领下,各社区探索出各具特色的治理模式。文庙社区探索“民意早餐会”等多样化协商议事模式,将群众诉求转化为“问题清单”,与群众共商共议共同解决;三义街社区深化“六邻”服务品牌,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在社区落地生根;通会桥社区探索通过社区自主服务,居民自治家园,“六惠”志愿队自愿反哺,创新基层治理示范引领;郢都路社区依托智慧社区平台,通过“你点我供”的方式,为“老少”提供志愿服务“私人定制”;安澜门社区建立“四方协商”机制,围绕“方法创新”和“服务升级”两条主线,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和当家做主意识;民主社区搭建社区老年学校和幸福食堂服务平台,统筹“五社”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和服务,形成多级联动、多方参与、共建共享大格局。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