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街道荆东社区电视台小区曾是令人艳羡的“明星单位院”——居民楼错落有致,绿树荫遮蔽巷道。但随着城市更新,这片仅0.2平方公里的土地逐渐陷入“成长的烦恼”:作为社区的老旧小区之一,它承载着83户居民、3栋无电梯住宅楼和仅占总面积75%的公共空间。三十年间,私家车从规划时的“每户0.3个车位”飙升至“户均1.2辆”,楼前晾衣绳与汽车后视镜争夺着同一片天空,斑驳的“禁止停车”标语下,车轮碾过的不只是褪色的地面,更是社区治理的旧有逻辑。
空间争夺战背后的治理困局
拥有83户居民的电视台小区,规划车位仅有35个。随着车辆突破85辆,楼道口、绿化带都成了“野生停车场”。一日,找不到停车位的李女士好不容易将车塞进停车位拐角的空隙,次日清晨却发现被三辆“见缝插针”的轿车团团围住。急着上班的她打电话却换来车主们的推诿:“公共地方谁先到谁停!”李女士最终联系到社区调解,才将自己的车解救出来。“无序停车毁掉的不只是社区环境,还有人和人之间的体面。”李女士的感慨,恰是社区83户居民的集体焦虑。
“这不是简单的停车问题,而是公共空间治理的系统性挑战。”社区工作人员翻开工作日志,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居民投诉:剐蹭纠纷、绿化损毁、消防隐患……面对有限的空间与激增的需求,传统“贴罚单、装地锁”的治理方式已捉襟见肘。
五把钥匙开启协同治理新局
荆东社区搭建起包含社区、居民、自管委员会、周边企业、规划专家的议事平台,通过6场协商会收集到118条建议。电视台小区内的一处荒废篮球场,杂草丛生,是最适合改造停车位的地方,社区广泛动员居民共同参与停车位规划,通过民主协商议事会敲定停车位增设方案,动态商议并解决改造中出现的问题。社区还与周边企业联合签订“错时停车”协议,夜间开放25个泊位,弥补空间不足,同时,发动雷锋互助社成员组建志愿督导队,用“熟人规劝”化解冲突。
长效机制守护社区温度
如今走进荆东社区,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正在引导业主规范停车。曾经的“抢位大战”变成了温馨提醒,邻里间和谐相处,社区氛围更加融洽。社区还重新规划了400平方米的绿化带,种植了各式各样的花草树木,为居民提供了一个更加宜居、美观的生活环境。公共空间治理就像绣花,既要精准下针,更要编织合力。34个居民自治小组构成纵横交错的网络。数据显示,社区公共空间利用率提升60%,投诉量下降86%。
从空间争夺到资源共享,荆东社区的实践揭示:当治理从“单一管控”转向“多元共创”,有限的物理空间便能生长出无限的可能。这场关于公共空间的温情革命,正在重新定义城市社区的邻里关系与治理智慧。